幾乎宅在家的日子,樂趣總是得自己找。
孩子已經懂得爬高,也會翻拿家用品,有很多時候的精神與時間是花在這兒。把移位的東西復原,幫一些可以開開關關的設備查封(貼上透明膠帶或扣環);要不就是喊叫著:「下來!」「不可以!」之類的話。雖然有時候覺得很累,但總是試圖提醒自己維持優雅聲調,或任勞任怨的拾撿滿地的東西。
如果只能待在家,閱讀絕對是一帖心靈良藥,它讓你的身軀即使處在小小的空間中,心靈卻可以遨遊天際。

先說最早買的這一本:廚房裡的人類學家。又是廚房,只要和煮啊吃啊扯上關係的書,難免得到我關愛的眼神。不過,這本書吸引我的,卻應該是後面的那一句人類學家。更嚴格說,其實是書皮外寫的那行:細聽作者從學院到廚房,不求學位只求美味的田野調查與心得分享。對了,就是那句田野調查發揮了吸睛效果,讓我想一窺作者放棄即將到手的人類學博士,轉而投入廚藝學習的經過。

看完自序後,我終於找到答案。人類學的研習果然和質性研究有著密切關聯;雖然我不敢說自己的質性研究課學得多好,但總也生出了一篇質性研究的碩士論文。作者用既有學術背景的筆觸,生動的記錄他在廚藝學校研習的點滴,就像面對烹調料理,鉅細靡遺的記錄習藝生活的步驟與調味。當然,書中也不免提及某些料理的做法,以及常見廚房基本功的注意事項。最重要的是作者犀利有趣的筆觸,總會讓你不由自主的噗哧笑出聲音來。

記得拿到書的當晚,依稀還在睡眠中喃喃浮現書中的字句,就足以知道這本書對我的魔力了。書的內容就不在這裡細說,我想分享的是,那種放棄某些世俗成就,轉而投入追尋生涯真正所愛的美好,真的非常吸引我。不過,回頭想想自己也頗感知足了,至少在我的學習及工作生涯中,也曾有過幾次冒險的轉變抉擇,這些已經足以讓我的平凡生命,添上幾筆可以叨念的回憶。

第二本書:11元的鐵道旅行。如果說,上面那本書是屬於居家的生活表情;那這本書應該就是我蠢蠢欲動的心了。如果說,我每天都在想何時可以帶小孩出去旅行,不知道會不會讓人覺得很誇張?若是能夠選擇,我喜愛坐火車甚於開車。只是小孩年紀還小的此刻,出門都是哩哩摳摳一堆家當,開車於是變成最好的代步工具。從小就愛坐火車,這點也是我和小楠爸的共同興趣之一。不過,我應該比他更有資格這麼說,因為不管求學或工作,我一直和坐火車持續維持緊密的關係;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念書時連續搭了五年的火車,日日通勤於板橋到基隆之間。

書裡兩個單元:「喧嘩旅驛」、「寂寞小站」,共介紹台灣十四的車站,大部分是一些快車不停的小站。書中描繪許多充滿純樸風味的景物及小故事,搭配著一張張作者拍下的市井照片,讓我在看書的同時也有暫時出走的想像。如果有機會,當然也不會是揹著行囊的獨行,而是帶著孩子坐著區間車,一站一站尋幽探訪;用一種慢活的步調,呼吸著城市以外的不同氣味。
生活當然不會永遠平心靜氣,因此,我很高興能夠讀到第三本書:寫給媽媽的佛法書--不凡不憂照顧好自己與孩子。相較於我的書架其他的育兒書來說,這本書格外特別;因為說的對象不是孩子而是母親,這本書藉由佛教的修行方法,提供媽媽一種重新和自己內在接上線的方式,讓媽媽能更平和而快樂。除此之外,也告訴媽媽們,佛法能夠提供甚麼樣的幫助?母親可以怎麼樣來管理自己的憤怒與憂慮,這些對鎮日面對孩子的全職媽媽而言,提供了尤其重要的途徑。

在網路上,我常常聽到、感受到全職媽媽們的抱怨與憤怒;當然,我也會如此。同時,我們也都認為只有全職媽媽能夠真正彼此了解不為人知的甘苦,所以總在文字發洩後,再互相勸慰扶持。雖然每個人、每個孩子或每個家庭背景的不同,都可能成為媽媽們煩憂的緣由,但是這本書透過佛法提出的概念與方法,可以從小處幫助每個媽媽冷靜,在「當下」看見問題,處理憤怒、憂慮等種種狀態。最重要的是,它試圖讓所有媽媽從迷失中走出,從負面狀態中快速抽離,使內心能獲得真正的平靜與快樂。

就把這本書當是聖經或佛經吧!在需要的時候翻閱它,能夠化解自己困難的情緒。

手邊不同的三本書,正巧也反映了目前生活中,處於進行式的內心狀態。無論是居家的心、出走的心或是困擾的心;我最希望的,還是讓自己持有一顆快樂的心,當然也包括我的孩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蘇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