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因為朋友埋怨自己的筆記型電腦故障,已經很久無法上網和寫部落格,於是我們有了一些些想法分享。由於朋友平常上班(假日需輪休)晚上在職進修,所以難得有時間做些自己想做的事。不過她也表示,就算難得晚上全家都在,通常她不會自顧的做自己的事,只是圍繞在先生及小孩旁,關心大家的需要。
 
咋聽之初,實在覺得他真的一點都不夠在乎自己(因為她已經做過很多我們覺得很犧牲的事情),不過轉身想想,這只是一種選擇,人們會選擇如何行為,絕對不是三秒鐘的衝動,其中應該包含了許多情感與人事的複雜作用。

像是電腦壞掉這件事,先生與孩子都有自己的專屬電腦,而這些日子她卻只能苦悶著面對它始終不能work的狀態。

然後我們又提到了"自私"這兩個字。不過我更想說的是,即使過著最平凡不過的生活,也應該"看顧個人生命的需要";我們唯一要學習的,應該是讓所有關乎的情感人事能與個人內心渴求取得絕佳的平衡狀態。這雖然不容易,但至少在得失的佈局中,生命不會有太多的缺憾與痛苦,而只有一顆快樂健康的心,才有帶給身邊人快樂健康的能力。

然後我突然想起學生時代所學的基礎理論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

這是Maslow一九五四年在人本心理學中提出的需求層次論,從最低層次的生理需求及安全需求,到中層次的愛與歸屬感及自尊,到最高層次的自我實現。但為了避免淪為自我膨脹的個人主義,而使人們形成過度自我中心,於是在一九六九年Maslow將這些理論又重新分類為X~Y~Z三個次理論,主要是往上增加了一層"更高需求",就是超越自我實現的靈性需求。

談理論有點拗口,總之"小愛自己"就可以"大愛他人",並因此獲得最大滿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蘇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