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上個禮拜我和小安的女兒有一段時間的對話。由於最近剛結束期中考,小安在電話中透露對於女兒成績退步的無力感,也希望我和她談一談,所以我和這位小五女生在電話中一起談了這件事。
一開始我理解了她的各科成績。然後啟用褒-貶-褒的"三明治溝通技巧",先是讚許她考的不錯及進步的科目,然後再檢討那些分數不理想的科目,一起思考之所以考不好的種種可能因素。當然囉!其中不忘給予"輕責備",然後討論出未來改進策略,再給她一些鼓勵。最後呢,則是告訴她期末考後要來我這兒玩,順便探望到時候已出生的大寶!

因為我不是她的媽媽,因為沒了壓力,她很熱情的和我分享考試的種種,甚至把粗心做錯的題目一五一十的告訴我,由我再次帶著她解題。

也或許她不是我的親生孩子吧!我才能這麼冷靜客觀的看事情,有很好的溝通氣氛;雖然不知道效果如何(也許要長期觀察),但至少這樣的互動是比較健康的。也謝謝小安給我這樣的機會,讓我這個準媽媽有多一點的練習。

下面有一篇媽媽是最初的老師的作者:蔡穎卿女士在中國時報專欄中寫的文章,文章內容同時也給我很多教養的啟示!

********************************
是的,我懂你!

在朋友的生日會上,我認識了一位三歲半的小女孩,幾次跟她講話,她總把漂亮的臉蛋害羞地埋到媽媽的懷裡。我於是拿起一張紙,問她要不要跟我一起畫畫。她還是不肯說話,卻因為有了可以一起做的事而溜下她母親的膝上,悄悄地走到我身邊。

我們一邊畫一邊簡單地談了幾句跟圖相關的話,比如說:「阿姨畫一隻蜜蜂,妳幫我畫翅膀好不好?」「我畫我喜歡的大象,那妳呢?」她很高興地一一接手完成我的邀約。雖然她長得實在可愛,但在畫畫的時候,我卻強忍著不去看她,免得因為太過的注意而讓她更害羞。

過些時候,我們已在畫圖中自然地有問有答了。她的大哥哥從我們身邊走過時,突然看著她手下的一個圖形說:「妳到底在畫什麼啊?完全看不懂。」我一聽就接答說:「應該是葉子吧!看起來好像一片葉子。」那小女孩聽完話,抬起頭、側過臉衝我一笑,神情中夾著一絲絲得意與滿滿的推心置腹,就像在說:「我就知道有人看得懂。」那晚,我們成了忘年之交。

我覺得人之所以會喜歡「表達」,就是因為有過像這樣「被了解」的美好經驗,這種經驗越早在親子之間建立,對孩子的表達能力越有幫助

父母往往喜歡過早斷言孩子的口才好不好,我倒覺得表達能力是累積而成,在任何年齡都能進步。當一個孩子常常有「被懂得」的好經驗後,他自然會喜歡傾訴。

孩子的口才不一定要參加演講或辯論比賽才能練就,如果父母願意從小就用心傾聽,投遞了解與期待的訊息,孩子不但可以培養誠懇的表達習慣,也會擁有更健康的情緒。 

<<轉載自中國時報   蔡穎卿專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蘇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